一、学科历史沿革:
上世纪1985年计算机教研室成立伊始,开设了医药类研究生数据分析类课程,参与了中医标准化、病症规范化、中医专家系统和中医辨证论治诊断系统等方面的研 究。2001年成立了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计算机专业教研室和计算机中心,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年招收本科学生40-50人。2006年在全校 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计算机课程中增设了与中医药信息学相关的教学内容,博士生课程《医学数据挖掘》自开设以来深受业内专家好评。2010主编了 《医药信息技术基础》和《医药信息技术基础实践指导》 “十二五”规划教材,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医药信息知识大赛。2011年被批准为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列为校级“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生学位课程《医 药信息学》获得了湖南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立项。2012年成为学校“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下设的创新发展子平台,围绕与中医药相关的信息技术理论与方 法进行教育培训和协同研究。
二、学科内涵:
中医药信息学是以中医临床、科研、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药系统整体准则与功能准则为参照系,以信息的获取、存贮、管理、传递与利用的方 法与技术为研究内容,以支持中医药各分支学科更好地利用信息科学方法,解决中医药疗效评价标准、技术规范、个体化诊疗体系建立、疾病的防治体系等科学问 题。
三、学科外延:
中医学及其各分支学科涉及信息科学的技术与方法都属于中医药信息学学科范畴。该学科特点是以计算科学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工具,以支持 中医药学及各分支学科研究为目标开展的信息学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准则依照中医药整体准则和功能准则。该学科建设的目标是: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 理论体系,解决中医药学的方法学问题,促进中医学药与现代技术的紧密结合,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与所有学科一样,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包含基础研究、技术研 究和应用研究。其中,基础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基于复杂科学观点,以信息学方法,采用计算机技术相关工具,对中医药知识体系进行科学的诠释与表达。主要包 括中医药术语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中医药学系统的仿真等。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数学、计算机科学、电子技术为基础,以延伸人的智能与行为能力为目标的、符 合中医药学科需求的技术与方法。包含中医药信息获取、存贮、传递与管理的所有方法。如: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医四诊信息获取的方法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医临 床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方法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医学现代传承方法研究、中医循证医学支持平台及方法的研究等。应用研究包含所有的中医药信息分析与利用的方 法研究。如:决策支持、循证医学方法、医院信息管理、中医药临床数据挖掘等。
四、研究方向
(一)研究方向一:中医药信息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
学术带头人:黄惠勇
主要研究内容有:
(1)中医药信息标准化方法研究。针对国家关于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要求,立足中医药知识与行业特点,研究中医药信息交换和共享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中 医基础、临床、中药等方面信息技术标准与规范的研究,中医医疗、教育、科研等方面信息化建设标准、信息管理与服务标准与规范研究。具体有:中医基础理论术 语标准、临床诊疗术语标准、中药理论与应用基础标准、中医药名词术语分类与代码等标准的研究;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中医药信息管理与共享服务标准、中医医 疗机构信息网络系统标准、中医药数字化技术规范标准的研究;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病证诊疗标准、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等的方法学研究。
(2)中医药信息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研究。用计算机仿真学对中医学中的概念、现象、原理、机制等进行模拟,研究建立各种服务于教学、科研、临床的模型。 包括中医药信息系统功能模型、信息模型、数据模型、控制模型和决策模型的建立与仿真研究。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随机问题、难以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对 象系统,通过仿真模型来解决预测、分析和评价等系统问题。具体有:数字化生理模型、数字化病证模型、数字化实验模型等研究。
(3)中医药信息获取技术研究。包括中医临床望、闻、问、切信息的获取技术研究;中药研究、生产过程中关于药物特征信息的计算机获取技术研究;中医循证医学过程所需文献信息的获取技术研究等。
(二)研究方向二-中医药信息技术与临床应用研究
学术带头人:胡铁鹂 魏高文
主要研究内容有:
(1)中医药辅助决策与分析技术研究。包括临床诊断决策、处方用药决策、流行病预测技术等。具体有:中医临床辅助诊断系统、中医专家系统、中医疗效评价系统、中医临床数据挖掘系统等相关的技术研究。
(2)中医药临床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技术研究。包括中医电子病历系统、中医药数据库、数据仓库、知识库的建立与维护相关技术研究等。
(3)中医医院信息系统集成、管理与应用研究。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中医医院管理知识,以中医医院管理和中医电子病历为重点,根据中医医 院实际,研究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和技术解决方案,探讨信息服务管理规范与流程,研究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实施的途径,效益评价的方法。
(4)中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架构与技术研究。基于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架构及相关技术,以解决医疗机构的信息孤岛问题。 联合计算科学技术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研究建立中医药科学数据整合平台,开展中医药高性能计算研究,实现高性能计算的开放服务。
(5)中医药特色便携式医疗电子产品系统集成研究。联合相关企业就已有的医疗电子产品,以中医药知识库为支撑,充分利用便携式医疗电子产品的无线化、 网络化、远程化、微创化和便携化,针对应用进行二次开发研究,特别针对便携式的医疗产品普及到二、三级城市甚至农村地区以后,如何以技术促进其服务能力与 水平的提高为研究方向。
(三)研究方向三-中医药知识管理与挖掘技术研究
学术带头人-晏峻峰
主要研究内容有:
(1)中医学现代传承方法与技术研究。包括中医文献整理的方法研究、中医知识管理工具的研究、名老中医经验知识获取的方法研究等。
(2)中医药数据分析与挖掘研究。以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积累的海量数据为核心,应用中医药数据挖掘与分析平台开展的临床数据分析研究。具体有:病证关系研究、药证关系研究、证症关系研究、药物量效关系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疗效评价研究、医患关系研究等。
五、学科队伍
中医药信息学学科根据发展规划,执行引进、培养与借智等措施,逐步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和学术群体。争取培养和引进一批本学科高水平人 才,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优化学科队伍结构,使学科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等结构满足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发挥学科队伍的优势和作用,建立 健全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力争打造一支与学科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学科队伍,形成一支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 度和影响力的创新团队,为我院事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密切结合医疗卫生领域对计算机科学的要求,建立富有中医药特色信息学科。通过创新产业孵化基地的建立,以项目驱动方式引导科学研究,同时加强学科的理 论建设,创造条件构建多学科专家交流平台,争取在学科理论、框架及原理研究方面获得突破。同时,关注国内外信息科学、管理科学最新发展,加强对新技术与新 方法的学习与引进,争取建成行业内技术力量雄厚的集计算机、管理、中医药等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为一体的中医药信息产业科研基地。
六、学术交流
本学科将根据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与国内外广泛开展学术、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建成中医药信息学国内乃至国际交流的重要基地。
1.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
本学科将主办或联合举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医药工程分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学术研讨会”、“全国医药卫生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研讨会”、“全国医药卫生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交流会”,全学科教师参加各种国际国内相关学术会议30人次。
2.举办医药信息学继续教育培训班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人才教育与培养指导委员会的安排,本学科将举办2期医药信息学继续教育培训班(2014年、2015年),为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培训医药信息学继续教育学员40名左右。
3.开展联合项目研究
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开展中医药临床数据采集分析与挖掘方法研究;与湖北中医药大学合作进行《中医电子病历信息分类与代码》标准研制;与科凌力医学软件(深圳)有限公司进行校企科研合作,构建以智能化《数字中医馆》软件为主线的社区性面向高端的中医药服务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