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昌法老师在人工智能实验室为同学们讲解智能小车和高尔夫机器人。(沙凯歌 摄)
冬日的暖阳,温柔洒进湖南中医药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30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暖意融融,智能机器人穿梭在各个团队间,阳光在一排排奖杯上流转,这是时光给予实践的奖励:短短五年,获国家级及省部级学科竞赛奖项150多项,其中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7项,省部级学科竞赛一等奖30多项……
近年来,这个在质疑声中开设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8年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围绕湖南中医药大学“新信息学科崛起”发展战略,以学科竞赛为抓手,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走出了一条“信息技术+中医药”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特色路子。
以赛促学,专业自信的助推器
“中医药院校有必要开设计算机专业吗?”
2001年,在一片质疑声中,学校招收了第一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学生,成为全国较早开设计算机专业的中医药院校,也开始了艰难的信息技术与中医药融合创新的探索之路。
起初,学生第一志愿填报人数严重不足,70%以上生源来自于其他专业调剂。因对专业缺乏认知而导致的专业思想不稳固、学习定力不足、学习兴趣贫乏等现象比比皆是。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晏峻峰回忆:“我们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每年仍然有很多学生要求要转专业,对未来不看好。”
多年摸索后,老师们发现“学科竞赛”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从2014年开始,我们开始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先是坐在台下给竞争对手们鼓掌。到2016年,我们终于开始获得掌声,我和学生们都受到莫大的鼓舞。”“拿奖大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专业负责人刘伟博士阐述心路历程。
“通过带学生参加高水平的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增强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成、学有所得的专业认同感。这也切合了学院‘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党委书记钟艳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进一步坚定了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路径。
2018年,湖南中医药大学整合校内信息及数理类学科和专业,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专业。为进一步发挥学科竞赛引擎作用,点燃师生创新的“动力”,夯实专业自信,湖南中医药大学出台了学科竞赛实施细则,从组织架构、竞赛过程、经费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并明确了“以赛促学、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
“比赛拿奖不是唯一目的。”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戴爱国介绍说:“我们以竞赛为契机,完善机制体制,优化课程改革,促进专业建设,让竞赛成果普惠到每名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基本中医理论基础、扎实信息化技术功底、一定的创新精神、较强的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中医药信息化人才。”
短短五年,湖南中医药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竞赛成绩突飞猛进,从“一枝独放” 向“多学科、多专业爆发”,参赛人员从“个别少数”发展成“全员参加”。
2020年11月,刘伟老师带领2018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班学生胡雅晖一举拿下第十一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2月,该院数理教学部李东、季梅老师指导的2017级市场营销专业周康华荣获2020年湖南省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专业类一等奖,再次刷新学科竞赛成绩新纪录。
以赛促教,教学动力的变矩器
怎样“培养‘信息技术+中医药’人才”?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如何搭建科学、长效且富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和育人体系?围绕这一问题,湖南中医药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深入挖掘学科竞赛的引擎作用,打造出完善的“动力循环系统”。
以“融合”为核,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与知名企业、医药单位建立了校内前期培养、校企合作培养、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路径,全面拓展实践教学环节,使单一的课程实验发展成“多平台全方位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以“课堂教学”为要,通过引进“双师”教师,加强信息技术与中医药的深度融合,跨学科联合培养,组建了一支融合高等学校、医疗机构、IT 企业的百余人的教职工队伍,为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培养,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2020年,医药信息专业教师彭荧荧与该校针灸推拿专业教师许明组成跨学科团队,联合指导的综合康复系统设备“守护精灵”,集康复训练、情景游戏互动为一体,凭借独特的创意、实用的性能在湖南省程序设计大赛中获得应用开发类一等奖。
以“第二课堂”为桥,通过科学互动型的课程群俱乐部打通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教研室教师之间的壁垒,同时为全体师生提供了线上、线下实时互动的交流渠道;以“社会实践”为道,通过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 VT 活动、电脑义诊实操、三创实践等社会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更及时地掌握市场需求与变化,及时调整程序设计、工程项目方向、破解行业痛点,从而在各大学科竞赛中大放异彩。
通过一个CGC课堂群俱乐部、工科大学生核心素养能力与融合教学两大教学模型、三个专业培养方案及N个“第二课堂”的“1+2+3+N”人才培养模式,湖南中医药大学推动信息科学与中医药学深度融合,用现代化技术为中医药发展赋能,促进中医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赛促创,就业创业的孵化器
就业是对人才培养成果的检验。翻看近三年的就业档案,湖南中医药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凭借高考(保)研率、高就业率、高薪酬成为学校的就业“明星”学院。截至1月15日,学院就业年薪30万以上毕业生占2021届已就业人数的15%。
究其缘由,少不了学科竞赛的功劳。在踊跃参赛同时,湖南中医药大学与企业、医药单位、管理部门建立了“合作办赛、合作参赛”的合作机制。与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软件公司联合举办“华为杯”“新华三杯”等诸多赛事,成为毕业生与企业之间促进医药科技发展、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平台,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使用人企业、医药单位全面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能力,实现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无缝对接,畅通了学生就业渠道。
2017级学生杨某坤就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2017年,家庭贫困的杨某坤经专业调剂进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一第一学期期末,他就向老师提出了退学申请。班主任李小智多次与他交谈,发现他在计算机编程方面有天赋,便带领他进入学科竞赛的领域。经过训练,他很快在多项比赛中夺魁,慢慢蜕变成一个专业能力、管理才能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干部。
2020年底杨某坤顺利签约腾讯,年薪达40万元。在面向学弟学妹的分享会上,他感恩学校和老师:“如果没有三年前班主任老师带我走上学科竞赛的道路,也许我早已辍学在家了。”
交叉学科的探索与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成绩的背后,是全体教师深耕专业、不甘落后的拼搏和进取,也是全身心培育与陪伴青年学子成长成材的坚守和付出。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秦裕辉满怀豪情地表示:“我们要找准找实高等教育在湖南‘三高四新’战略中的使命任务和功能定位,牢牢把握新一代信息科学技术为中医药发展赋能的新机遇,坚持探索、勇于实践,实现从跟跑、并跑并努力领跑的跨越,不断为‘健康湖南’建设贡献我们的中医药智慧。”